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栏目导航 > 新闻资讯

【媒体看公安】山西法治报:最是乡音铸“心防”——阳城公安...

发布时间: 2025-11-05 09:47:38 信息来源: 晋城市公安局

金秋晨晓,凉风拂面。阳城县公安局的会议室里,只听三弦声起,民间艺人田学兵手执简板,轻快地叩出“嗒嗒”声。这是省级非遗阳城“鼓书”独有的起板节奏。它像村口熟悉的叫卖声,让人忍不住驻足。

“书面语太板正,得换成大家听得懂的话。”田学兵微眯着眼,手指在鼓面轻轻一叩。他用阳城方言的九声调即兴哼唱起来:“家长群里通知紧,先莫转账莫着急,老师电话核实清,识破骗子鬼把戏……”

浓郁的民间曲调,带着“鼓书”小板调的节奏。会议室里,顿时弥漫乡土文化的韵味。

“就是这个味儿!”阳城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张志敏情不自禁打起拍子,“您这一唱,比我们发10个通告都让人难忘。”

田学兵谦和地笑了:“咱们阳城‘鼓书’,自古就是‘说情说理说人心’。能帮乡亲们守住钱袋子,是这门老手艺的福分。”

在晋城市,阳城“鼓书”与高平“鼓书”同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沁水、泽州、陵川三县,也有本土“鼓书”流传,它们共同承载着这份特色曲艺。而用“鼓书”讲法治、做普法,是晋城公安的一次创新。他们贴合现实需求,推动传统文化“破圈”。

“我们想借助这种流淌在百姓心底的‘文化血液’,让法治宣传真正热起来、火起来。”晋城市公安局宣传科科长王子君说道。

从案例筛选、艺创转化,到内容审核、效果评估,“鼓书+法治宣传”在实践中形成一个闭环。这是一套完整的“联动创作机制”。

“鼓书”声起:老手艺有新使命


如今在阳城,无论茶余饭后、红白喜事,还是大小晚会,总能听见清亮的“鼓书”声。不唱旧时《包公案》,反诈防骗成了“新唱词”。

几年前,常规宣传效果已不尽如人意,反诈民警张凯一直在为反诈宣传发愁,直到他在抖音上刷到田学兵的“鼓书”视频。视频里,老艺人抱着三弦,敲着书鼓,一口方言唱得有滋有味。评论区里,满是“有味儿、爱听”的留言。

张凯灵机一动:这接地气的老手艺,或许就是反诈宣传的“破局钥匙”。他心怀忐忑,带上一份反诈资料,找到田学兵。没想到,田学兵听完来意,没犹豫便答应了。“老手艺不能只躺在时光里,”他说,“能帮群众防骗,就是它的新用处!”

答应虽痛快,田学兵心里却犯嘀咕。他16岁就跟着民间艺人学“鼓书”。那时身子弱,家人怕他干不了重活,才让他学这门“能糊口的手艺”。几十年里,他背熟了传统唱本,练会了三弦、电子琴等多种乐器。从学徒熬成师傅,唱的一直是老故事。这突然要改唱反诈,既要摸透五花八门的诈骗手段,又得把书面语改成顺口唱词,实在不容易。

但“让老手艺有用”的执念,推着他一头扎了进去。他想起早年学艺的苦:天不亮就起来背唱词,手指练三弦磨出厚茧,走乡串户时风餐露宿。后来即便为生计中断演出,也没舍得放下鼓槌。

正是这份对“鼓书”的珍视,让他不愿错过这次“焕新”的机会。

于是,他跟着反诈民警逐字研究案例。把“刷单诈骗”“冒充客服”等专业术语,变成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“陌生链接别乱点”等大白话,把枯燥的警示语,揉进“鼓书”的平仄韵律里,反复琢磨怎么唱才顺口、老百姓才爱听。

乡音入心:线上线下引共鸣


今年6月19日,阳城县芹池镇游仙村举办了“晋善警美阳光下的守护”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,田学兵用阳城“鼓书”特有的慢板唱起:“绿豆不是仙丹药,茄子不能治百病,要是这些都有用,要那医院做甚咧?”

台下,70多岁的王奶奶一拍腿:“就是这个理!上次那个推销听着就玄乎,现在这一唱就明白了!”

“这是最生动的反诈课堂。”张志敏说。老人们看不清小字,也听不懂“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”这类术语。但田老师一句“高收益是幌子,本金一丢拍巴掌”,连不识字的老人也能听懂。

收集反馈、分析研判、复盘筹划,阳城县公安局持续推动阳城“鼓书”系统性布局。线上线下,双轨传播。

王子君对“鼓书”普法效果非常肯定:“好作品需要立体化传播。我们建立了‘分场景传播机制’,线上精准投送,线下沉浸体验。”

线下,“鼓书”深入乡村集市、庙会戏台,在人群最密集处敲响反诈鼓点。张志敏深有感触:“线下能直接感受温度。很多老年朋友开始关注反诈问题,主动找民警咨询。”

在“12·4”国家宪法日、“6·26”国际禁毒日等重要节点,或是乡镇集会、庙会等人员密集场合,阳城公安都会邀请田学兵现场表演。10余场线下宣传中,“鼓书”声一响起,总能迅速聚拢人气。

令人惊喜的是,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短视频平台焕发了新生。田学兵的手机不时响起提示音,他笑着展示评论区:“线上就更不得了!我的‘鼓书’竟然多了不少年轻观众,还跟我互动。”他的账号粉丝数在半年内翻了一番,评论区成了法律知识讨论区。

王子君向记者展示评论区里的互动内容:“这些播放量和评论,就是最直接的效果反馈。它们驱动着下一轮创作方向,让宣传越来越精准。”

警艺协作:宣传破圈星火燎原


无论舞台在哪,“鼓书”声一起,普法宣传就“活”了。枯燥的规则,化作通俗的家常话。村民们听得懂,也记得住。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普法,如春雨浸润,悄然入心。

“警艺协作机制”在实践中不断完善。王子君向记者介绍:“我们形成了‘联动创作机制’。它是确保权威性、准确性与传播性三者平衡的质量控制体系。”

公安机关负责“供料”——把高发的诈骗案例,提炼成骗术揭秘与风险点,再交给传承人与民间艺人。

“然后我们民警会审核内容,确保表演时不产生歧义。”王子君说,“我们就像彼此的‘磨刀石’。”

“用阳城‘鼓书’讲法治、做普法,是我们贴合现实需求的‘破圈’尝试。”王子君补充道,“晋城其他4个县、区也有本土鼓书,群众基础深厚。我们想借助这种流淌在百姓心里的文化血液,让法治宣传真正热起来、火起来。”

数据印证了成效:4年来,晋城市电信诈骗发案率持续下降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,稳居全省前列。

更深层的变化在文化层面——“鼓书”艺人从“民间艺人”转变为“法治宣传员”。非遗技艺从“文化遗产”升级为“治理资源”。

阳城“鼓书”的成功,像一粒火种。它在晋城这片沃土上,迅速引发连锁反应。各地依托本土文化底蕴,打造出多元的“法治+非遗”模式。

在泽州县,国家级非遗“上党梆子”与反诈宣传深度融合,新编《责子》揭露养老骗局,唱到动情处,台下老人悄然拭泪;在陵川县,“钢板书”传承人将交通安全知识编入唱词,用方言提醒“骑车要戴头盔”;在沁水县,“鼓儿词”艺人把未成年人保护法编成生动故事,成为校园普法的重要载体……

“劝君莫贪小便宜,踏实守好‘钱袋子’。平安是福最珍贵,‘鼓书’声声盼君安。”田学兵的鼓槌落下最后一声脆响。余音在空气中回荡,带着朴素的劝诫,久久不散。

不知不觉中,晌午的日头斜斜挂在半空,一上午的创排结束了,忙碌而充实。

田学兵小心地收起书鼓,像安顿一位老友。张志敏递来一瓶矿泉水:“田老师,辛苦了。这次又得劳烦您。”

田学兵摆摆手,“能让咱这老手艺护着乡亲们的钱袋子,我觉得值。”

阳光洒在田学兵花白的鬓角,也映在张志敏的警徽上。两种光泽,在这一刻交相辉映。

最好的治理,是文化的自觉;最美的平安,是人心的共鸣。

古老曲调悠扬响起,文明智慧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,为现代治理注入生命力。

当执法指令被译成乡音,当非遗技艺融入法治,改变的不仅是宣传形式,还有治理本质——从单向传递,变为双向共鸣;从外在规范,化为内在遵循。

村头巷尾,“鼓书”声声。方言土语里,它们正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守护网。用文化的丝线,织出人心的认同。它不张扬,却坚韧;不耀眼,却温暖。


版权所有:晋城市公安局  主办单位:晋城市公安局  地址:晋城市迎宾街289号  电话:2030110

晋ICP备05001036号  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24号  网站标识码:14050000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