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“阳光下的守护——晋善警美·山河行”系列报道】
15分钟内处理完追尾事故,年均万余起交通事故中96%就地化解
“云端”快处交通事故 高平方案获推广
清晨的高平街头,一起追尾事故在15分钟内处理完毕。没有警笛呼啸,没有路面争执,冯女士只是点开短信链接进入“高平交警事故视频快处快赔”小程序,24小时内就收到保险赔款。“不用去交警队,真是又快又好。”冯女士的感叹背后,是一场持续数年的警务模式变革。
11月14日,记者随“阳光下的守护——晋善警美·山河行”采访团来到高平市,探访这个北方小城交通治理突围的创新之举。
从马路到云端:一场效率革命
11月14日14时,高平市交警大队的道路交通事故研判中心,大屏幕上跳动着这个城市最真实的脉搏。无人机传回实时画面,在线处理列表不断更新,接警员的指令声此起彼伏。
“请切换摄像头,让我看看车辆碰撞部位。”接警员和树宇每天要重复数十次这样的指令。在他面前,不是传统的对讲机,而是一套集成视频连线、在线定责、保险同步的智能系统。
这场变革被概括为“三快”机制:轻微事故视频快处快赔、复杂事故无人机快勘快撤、事故纠纷多元化解快办快结。高平作为省辖县级市,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。交通便利,路网密集,人口居住集中,车流量大,交通事故警情逐年攀升。通过对2024年12862起交通警情进行分析,发现可以现场处置的轻微交通事故9000余起,占事故总量的70%以上。
2025年“高平交警事故视频快处快赔”小程序运行以来,5195起轻微交通事故适用远程视频快处快赔,占到总接警量的40%,充分释放警力。每起警情平均处置时间15分钟,日均减少20辆次处警车辆、60人次处警警力。
数据驱动的治理革命
“一把尺子”的能量与边界
创新背后的治理逻辑
记者手记
在高平,处理交通事故,不需要民警奔忙抵达现场,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尘土与情绪中对峙。它变成了一串安静的代码,一次屏幕两端的视频连线,一条24小时内到账的保险理赔款。
这场变革的起点,朴素得近乎现实——有限的警力,追赶不上激增的车流。当“人海战术”在基层治理中逐渐失效,技术便成了必须走好的路。
但高平的做法,远不止于将线下流程原封不动地“搬”到线上。它触及了一个更深层的命题:当技术嵌入公共治理的毛细血管,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?是效率的极致提速,还是治理逻辑的根本重构?
答案或许藏在那张彩色的“事故热力图”里。它不再是冰冷的数字报表,而是城市脉动的实时显影。警力不再被动响应,而是依据数据预判提前布防。在这里,技术不是权力的延伸,而是治理视野的刷新——它让城市看见了以往看不见的规律与风险。
同样值得玩味的,还有那柄“一把尺子”的能量。在传统语境里,“尺子”意味着僵硬的行政边界。但高平交警的这把“尺子”,试图在统一标准与多元协作之间寻找平衡。它背后是一套精密的制度设计:交警、法院、保险、医疗等被编织进同一张协作网络,小程序的“云调解”则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阻隔。技术在此不再是冰冷的工具,而成了连接、协同与共识的催化剂。
效率的欢呼声中,我们也需保持一份冷静的审思。当无人机盘旋上空,当AI快速定责,程序的正当性、证据的完整性、算法的公平性,是否会成为新的“黑箱”?高平的回应是全程留痕、标准透明,这或许是现阶段最具现实智慧的答案:既要拥抱技术的可能性,也要用制度的韧性为其划定边界。
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。当无数这样的“微小创新”在各地生根,它们终将重新定义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方式——让正义不仅如期抵达,更以一种更可及、更透明、更可预期的方式,抵达每一个普通的清晨与街头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