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指尖点赞”到“心间共鸣”
城区公安用短视频解锁
警务公开新样板
2025年5月,晋城市公安局城区分局精心打造的《派出所的故事》系列短片一经推出便火遍网络,总播放量势如破竹突破1000万,单集最高播放量更是一路飙升至300万,成为市民了解公安工作的“现象级”窗口,成功探索出一条警民互动、警务公开的新路径。


真实是最好的剧本
“咱们现在出的是喝酒闹事的警情。”7月26日深夜,城区公安分局辅警苏凯随白水街派出所值班民警一同赶往辖区现场,真实录制新一期的《派出所的故事》。
“您看看表现在几点了?”“我就不能参观参观吗?”“店铺已经打烊了,我们明天一早帮您预约行吗?”……
原来,一名市民醉酒后试图硬闯一家已闭店的私营场所。值班民警耐心沟通、讲理说法,跟拍辅警苏凯全程跟拍、真实记录。最终,醉酒市民被成功劝返,店主连声道谢:“这么晚还辛苦你们出警,真的太感谢了,可帮了大忙!”
这期节目上线后,迅速引发市民广泛关注,播放量很快突破百万。
“策划栏目时,我们不断问自己:群众真正需要的警务科普到底是什么?”苏凯在接受采访时说,“我们想,群众想要的绝不是生硬的法条堆砌,也不是猎奇式的案情渲染,而是让大家在遇到实际问题时,知道该找谁、什么情况该报警、纠纷该如何依法解决。”
正如他所说,晋城市城区公安分局一改以往聚焦大案要案的叙事方式,将镜头更多对准基层民警日常处理的民生琐事,采用“纪实+创意”手法,真实呈现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,生动解析法律法规的实际应用,让市民看得懂、记得牢、用得上,推动警务公开从抽象制度走向具体生活。
从调解邻里篮球纠纷,到协助找回走失宠物;从耐心讲解反诈知识,到深夜救助醉卧路人……这些源于身边的真实警情,通过屏幕进入公众视野,为更多市民提供了化解矛盾的参考答案。

理解是双向的奔赴
《派出所的故事》播出后不久,后台出现了一条留言:“从来没想过警察的工作这么不容易。深夜回家看到路边闪烁的警灯,忽然觉得特别安心。”
这句话,戳中了苏凯的内心。事实上,由于缺乏直接沟通,不少市民曾对公安工作存有误解,认为“报警解决不了小事”“民警只会按章办事,缺乏人情味”。另一方面,基层民警在高强度工作下,也常常面临“付出不被理解”的困惑。“这让我们更加确信,短片要搭建的不只是科普之桥,更是一座情感之桥。”
没有预设剧本,没有刻意表演,只有真实滚烫的日常。镜头追踪着民警工作的每处细节:从接到报警的迅速出动,到现场处置的规范专业;从情理交融的纠纷调解,到不厌其烦地回访叮嘱……一桩桩、一件件,把从前显得神秘而陌生的警务工作,变得真实可触:“原来民警有专业的一面,也有笨拙可爱的一面”。
更让人欣慰的是,群众的理解成了民警工作的动力源泉。参加第三期《派出所的故事》录制的钟家庄派出所社区民警路永安深有感触,“那期节目播出后,不少沿街店铺的老板见到我都会主动打招呼,大家更理解配合我们的工作了,这种被认可的感觉,让我工作更有劲了。”
一则短片,汇聚点滴理解;一座心桥,守护一城安宁。它不仅在传递法理知识,更在民警与市民之间种下信任与支持的种子。

改变在悄然发生
节目的影响力,渐渐溢出屏幕之外。
不少社区悄然发生改变:广场舞团体自发成立“静音巡逻队”,主动控制音量,“以前总觉得音乐响点才热闹,看了节目才知道,民警为这点‘热闹’得跑多少趟”;多个小区物业把节目中的典型案例作为素材入户宣传,帮助居民排忧解难,“以前劝居民别在楼道堆物,嘴皮磨破效果不大。现在把节目片段一放,大家纷纷点头”;甚至还有学生看完短片后,成功劝阻家人避免上当受骗……
在晋城市城区公安分局内部,这组短片同样激起层层涟漪。不少派出所直接将节目视频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,组织民警对照镜头下的处警流程“找差距、补短板”。“镜头就像一面镜子,也是一位无声的监督员。”而每一位民警也在后台的暖心留言中,找准了自己的工作方向。“现在执法更规范、态度更耐心了,毕竟不能辜负群众的期待。”
从街头巷尾到公安系统内部,从线上播出到线下实践,《派出所的故事》触发了一系列正向连锁反应,其创新实践受到山西省公安厅的关注,并被作为先进经验推广。下一步,晋城市城区公安分局将继续总结经验,用更鲜活的影像、更务实的内容,为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广泛的力量。
